文|沪上阿 YI
汽车智能化的战场,从来都是血雨腥风。
从最初的智能驾驶辅助,到后来的智能座舱交互,再到后期的汽车机器人、具身智能,技术的边界一次次被拓宽。但在卷得飞起的中国市场中,似乎已经很少有人会停下来思考,智能化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消费者需要的最核心智能化出行体验,究竟是怎样的呢?
2025 年 9 月 5 日,在重庆举行的第五届长安汽车科技生态大会上,长安汽车以新央企的身份,给出了一个全新的答案。就在那一晚,长安汽车发布了全新的智能化品牌——天枢智能。
通过"天枢智能",长安试图从自己对于汽车技术发展趋势的理解,向我们描绘出他们对于未来智能化出行的愿景。
因此,我们看到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在发布会上表示:"我们智能化只办三件事:安全、安全、还是安全。"
这一刻,我们突然发现,有人开始跳出让人眼花缭乱的智能化发展传播方向,转而试图把汽车智能化的竞争,重新拉回到汽车最根本、也最核心的的主题——安全。
安全,才是智能化的底线
事实上,这肯定不是长安第一次强调"安全"。作为老牌汽车"国家队"之一,安全从长安开始造车的那天起,就已经写在了他们的基因里。但这一次,"天枢智能"的发布,标志着安全被提升到长安汽车智能化技术研究方向中的第一原则。
看起来,这是一个所有汽车厂商都会强调的产品属性。但如果我们仔细看就会发现,相较于产品的迭代速度,把安全放在更高优先级,并不是谁都能做到。比如,特斯拉就会更着重于将领先技术尽快放在道路上测试。这种技术研发的路线并不存在好坏,只能说对于更多普通人来说,不激进的路线更合适。
更关键的是,长安对"安全"做出了重新定义——从传统意义上的物理防护,扩展到行车安全、健康安全、心理安全、隐私安全等更为广泛的安全体系搭建范畴中去了。
换句话说,长安要做的不只是让车停留在"能抗撞、能躲撞"这种物理层面的安全上,而是让用户在出行的每一个细节上都能放心、舒心、安心。
如果说过去几年,行业在智能化上拼的是炫酷功能和高阶体验,那么长安的选择,是回归底线、并且把底线拔高。对一家刚刚转型"新央企"的车企来说,这既是责任,也是将自己与所有竞争对手区别开来的最清晰路径。
眼 + 脑 + 腿,打造智能安全的技术底座
那么,"天枢智能"究竟凭什么喊出"新安全"的旗号?答案在于长安搭建的"眼明、脑灵、腿快"三大技术平台。其实,也就是我们已经熟悉的探测、算力和执行响应时间。
在车辆的探测感知方面,长安汽车采用了多传感器叠加自研视觉模型。也就是依托雷达穿透雨雾,采用摄像头多路同看,最终再加入融合算法消除盲区。
换句话说,车辆的"眼睛"看得比人还全,做到无死角感知。
除此之外,长安如今分布于道路上,且随着时间日益增多的产品们,将成为大模型训练的重要数据来源。它们将每天以百万公里的真实道路学习,针对"施工路牌"、"高速洒落物"、"潮汐车道"等复杂场景逐步进化。最终,让车子学得像老司机一样,越用越聪明。
更重要的是,在执行的高效性层面,天枢智能将采用分布式电驱,以促使四轮独立响应,制动和驱动的反馈时间低至 10 毫秒,比人类眨眼还快 30 倍。
这种响应时间如何直观体现呢?简单来说,当车辆遭遇爆胎风险的瞬间,车辆就能够自动修正轨迹,而更频繁会遇到的车辆湿滑路面失控风险大幅降低。
这套"眼 + 脑 + 腿"的组合拳,不只是功能叠加,而是一整套智能安全闭环。从感知到决策再到执行,真正将"零事故、零伤亡"设为了终极目标。
而聊到终极目标,还有一点值得说明的是,天枢智能的这套产品打造逻辑并没有如我们熟悉的延期落地,暂时还在研发过程中,而是边发布边落地。
比如在大会上同期发布的启源 A06 这款产品,就依托 SDA 天枢架构,直接实现了包括空间设计、能源动力、数智体验的三大造车逻辑的重构。可以说,完全足以作为天枢智能最优先最重要的技术搭载者和长安造车理念的展示者,出现在市场上。
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之前提到的,长安将智能安全从产品层面、物理层面想,向更宽泛的领域推进了。
泛安全场景的全面落地
长安这一次的理念很先进,智能安全不能只在车身上和驾驶体验上,更应该体现在与智能、网络、APP 应用相关的所有层面。因此,我们会看到在智博会现场,长安直接搬出了一场"沉浸式安全体验"。
在 1 万平方米的"天枢智能实验中心",观众可以看到 200 余件黑科技展品;而在 2 万平方米的演示区里,车子能在爆胎后依旧稳行、能在沙地自动脱困、甚至能完成钟摆式泊车。
这不是炫技,而是在日常场景里为普通用户以更为直观的方式,重新构建起"安全的边界"。
更有意思的是,长安把安全延伸到了座舱和健康领域。
"天枢 · 交互"座舱通过 AI 智能体架构,把车变成"工作帮手、生活助手";"天枢 · 健康"则首次提出全向防晕车理念,还拿下了中汽研的行业认证。
再加上零苯零甲醛的材料、负氧离子空气系统、生命体征实时监测,长安把"车内环境安全"拔高到了健康科技的层面。
至于底盘安全,则更是长安的杀手锏。行业首创的主动横风稳定系统,让车辆在十级横风下以 120km/h 行驶,偏移量控制在 0.4 米;分布式电驱的应用,让车辆即使在 225km/h 的极速下爆胎,也不至于失控。
这些技术背后,核心的逻辑只有一个:安全必须是主动的、动态的。安全的核心逻辑,是尽可能地将安全隐患提前消除。
新央企的格局与使命
如果只把"天枢智能"看作一套智能驾驶方案,显然低估了长安的野心。
在研发层面,长安手握 2.4 万研发人员,布局 44 个研发中心和 200 余个实验室,建成行业唯一的"智能汽车安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在生态层面,他们与华为共建阿维塔 Hi Plus 模式,与腾讯搭建智能驾驶数据闭环,与海尔构建家车互联的数字化生态。这说明,长安不仅要在车里做到安全,还要让整个生活场景形成闭环。
更大胆的是,他们已经把目光瞄准未来—— 2026 年推出首款载人飞行汽车,2028 年量产交付,2035 年形成千亿级低空产业集群;同时布局人形机器人,从出行工具逐渐走向服务伙伴。
可以说,作为"新央企"的长安,正在以安全为底线,把智能化提升为新的产业战略支点。
所以,我们现在再来看"天枢智能"的发布,可能代表的并不只是长安汽车持续前进的的里程碑,更有可能是中国智能化竞争进入下半场的信号。
更重要的是,在全球汽车产业的浪潮里,这样的格局变化将意味着,长安不只是要做产品的竞争者,更要做智能安全规则的制定者。
现在,当我们谈论"天枢智能",可能谈论的并不是一场发布会,更有可能是一场新安全秩序的开端。
新宝优配-配资网官网网站-配资公司官网首页-啥叫股票配资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